给隧道做CT扫描

 时间:2025-07-22 14:25 来源:admin责任编辑:admin
   香港每日电讯,香港特别行政区网络新闻日报

      香港每日电讯 • 香江新闻讯消息(CAN通讯员 胡兴顺)“岳圩口岸联线公路汉邦2号隧道顺利贯通,‘CT扫描’技术卓有成效。”回想起以智能化手段代替人工进行地质预报的过程,岳圩口岸联线公路项目总工陈文达感慨道。

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岳圩口岸联线公路项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项目路线总长8.9公里,桥隧比达29.26%,全线隧道均位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发育区,内部洞穴交错,裂隙纵横,施工引发突水、涌泥的风险极高。

“要是能透视到隧道前方的异常地质,就可以提前预判施工风险,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陈文达在施工策划阶段提议用照CT的方式获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给隧道做CT的基本原理和医院中使用的CT扫描是一样的。它运用物探和钻探方式对隧道开展断层扫描,再进行三维重构,从而‘透视’到岩溶内部情况。”于是,陈文达带领项目团队化身隧道“医疗队”,踏上了三维地质可视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研究之旅。

“先给隧道做个X射线扫描。”利用俄罗斯TGS 360 Pro物探设备进行岩体参数采集,把传感器和震源按照上下两排交错布置在隧道掌子面上,每个震源要采集8次才能形成有效锤,一次数据采集至少需要进行80次有效锤击。

黑暗的隧道内,陈文达盯着系统屏幕,确保每次参数都是在250毫秒后的区间范围,他常常一盯就是半天,然后拖着麻木的双腿,揉着酸胀的双眼进入数据读取阶段。

想要“透视”隧道前方的异常地质,就要克服一个巨大的挑战——让CT报告实现从二维数据图到三维立体图的转变。对此,陈文达带领技术团队使用EVS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以物探设备采集的参数作为基础数据,建立隧道三维立体初步模型。

对报告中显示的疑似裂缝和溶洞区域,再用卡萨格兰地C6多功能钻机在异常区掌子面进行超前水平钻探,用采集形成的钻探参数验证物探数据的准确性。一系列“检查”结束后,隧道三维地质可视化报告正式出炉。三维立体报告仿佛打开了隧道“透明模式”,溶洞、破碎带、富水区等异常地质清晰可见。

为保证地质预报的精准性,陈文达和测量团队每天监控物探设备数据采集情况。随着雨水的频繁降临,隧道内的土质围岩变得愈发疏松和软化,由于物探设备在采集数据时,附近不能有其他震源的干扰,土质围岩的频繁剥落让数据采集工作更加困难。测量团队采集数据之前,先在围岩上初喷一层喷射混凝土,再插入钢筋,并在钢筋的端头连接一小块薄钢板作为震源,降低锤击时产生的震动幅度。

三维地质可视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像是开启了上帝“视角”,项目团队采取“一洞一设计”的模式,有针对性制定的溶洞处理方案,施工效率也因此快速提升,创造了当地开工14个月就实现全线贯通的新纪录。

如今,项目团队总结形成国家发明专利20项,论文发表20余篇,工法1篇,QC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喀斯特地貌隧道岩溶处理施工技术研究”开创了广西隧道超前预报技术施工的先河,该技术在当地其他同类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