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日电讯 • 香江新闻讯消息(CAN通讯员 李志 胡兴顺)初夏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岳圩镇下勇屯村美如画卷,纵横交错而又宽阔的高速旁,翡翠色的稻浪顺着田垄次第漾开。“三航老友来,修了耕道、改了排水,通了大路、美了生活。”村民王富利驾驶着满载沃柑的皮卡车驶向市区分销点,哼唱着改编的歌谣。
三航局承建的岳圩口岸高速公路起于靖西市同德乡,止于中越边界岳圩口岸,主线全长8.9公里,是广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通道。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西,山石嶙峋、地势起伏,下勇屯村人均有效耕地不足1亩,而家家户户却主要靠种植单季稻自给自足。村里只有1条通往市区的乡道,因位置偏远,发展受限,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子渐渐变成了“空心村”。
工程启动之初,项目团队对施工区域进行勘察,并走访周边村民。“我们靠地吃饭,施工会不会影响种田?”村民何秋记表达着自己的担忧。为消除村民的疑虑,项目党支部魏磊随即带领测量团队深入下勇屯村田间摸排勘测。他们发现公路与机耕道并行,最近距离机耕道仅2米,并且耕道年久失修,路面已经坑洼不平。
项目组织了专题研讨会,着力解决道路并行的问题。“我们可以先进行连接线公路的排水沟施工,再沿排水沟对原有耕道路进行翻新,这样既可以保证现场施工进度,还能帮助村民改善耕地条件。”魏磊根据勘测情况提出公路优化施工方案,翻新耕道的提议也得到一致赞同。
经过与业主、监理单位协商确认后,机耕道路翻新计划也提上了日程。项目团队采取分段作业、错峰施工的方式,在保证公路施工进度的前提下,仅用20天便完成2条总长约1公里、宽3米的道路铺设,让原本坑洼不平的耕道焕然一新。
路修好了,致富增收的门路就宽了。在外打拼多年的王富利听说村里的耕道从土路变成水泥路,会车都没问题,村口的柏油路不仅直通市区,还能直达口岸。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率先把家里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并在公路边承包了一块空地种植沃柑。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改种双季稻,50余亩撂荒地全部复耕,农田年亩均纯收益相比过去翻了1倍有余。
但雨季的到来,却让刚起希望的日子笼上一层阴影。“这雨太大了,积水排不出去,稻株烂根,今年又怕是白忙活一场。”站在田埂上的村民们忧心地说道。农田排水关系到村民的收成和生计,若不及时解决,整季收成可能毁于一旦。
村民们纷纷到项目部寻求帮助。项目团队迅速行动,经过摸排,发现是溉渠道老化,泥沙淤积严重,雨季出现河水倒灌。随后,项目部抽调了1队施工班组,并调集3台挖机进行渠道清淤拓宽,将原灌溉水渠从1.2米宽拓宽至3米,大幅提升灌溉渠蓄水排水能力。同时,在保证连接线道路安全稳固的前提下,新增了一条宽约1.5米的圆涵管作为排水系统,进一步提升农田排水效率,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
雨霁云开时分,村民遇到正在组织公路验收的魏磊,大家笑着说道:“以前的收成看天气,有了你们帮助,现在旱涝都有底气了,今年亩产就达到了600公斤。”
修好一条路,造福一座村。王富利种植的沃柑从线下卖到线上,让在外漂泊的村民看到了返乡创业的商机,“归雁”队伍日益壮大。这条连接中越边境的“通途”,已成为铺就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让曾经沉寂的村落,焕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