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大洪山--我把虔诚留给你

 时间:2017-05-23 16:04 来源:香港每日电讯责任编辑:张焱
   再次离开大洪山,是为了再次来到慈恩寺,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舍与得吧!我离开了随州大洪山,我告别了大洪山的慈恩寺,但是我已经把我的虔诚留在了那里,留在了那座美丽的大山,留在了那座宝刹名寺!



                                                              大洪山慈恩寺金顶


      人生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的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新、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的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就如行云流水一样,回归最初的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意。

我也曾年少轻狂,我也曾野马狂奔,与人争论长短,与人拳脚相向,心如奔腾不息的长江,总是在激流旋涡中,漂浮自己。在二零一五年的六月,有机缘随“千万粉丝走进鄂旅投”采风团第一次来到随州,第一次来到大洪山,在大洪山山峦的顶峰慈恩寺,正在四处拍摄照片的我,随大和尚走进大雄宝殿,大和尚望了我一眼,示意我把蜡烛点上,然后便出门而去。


                                                                              大洪山慈恩寺佛像

 

 站在这安静肃穆的大殿,望着法相庄严的佛像,我的内心突然间无比平静,净手、施礼、点蜡、施礼,娴熟而自然,好像曾经做过多遍,一切完毕后,当我再次抬头仰望佛像的时候,心里又多了一种情感--虔诚。

       站立在慈恩寺的大殿,我知道我站在佛的意念光环之间,沐浴着佛普度众生的光芒,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久远的响起: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带着虔诚的心,我行走在慈恩寺的寺院,拜服在每一座菩萨的面前。抬头,望着菩萨那栩栩如生的面容,我印证记忆力诸多佛的容颜;低头,闭上眼,我聆听菩萨的法言,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大洪山大慈恩寺主持印顺大和尚


      我记得禅,禅是梵文“禅那”的略称,音译的意思是“精虑”“弃恶”等,翻译过来就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静静的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一切恶念;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即,静坐调心、抵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修禅,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到智、由污染到清净的转变,让每一位修禅者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第一次到随州大洪山,我就与慈恩寺结下了佛缘。


                            大洪山大慈恩寺顿礼大师等僧众引导信佛群众做佛事活动

       有缘,就会牵挂,就会回忆,就会再来!

       二零一七年四月,我随“千万粉丝走进鄂旅投”采风团又一次来到大洪山,来到慈恩寺。

       一年未见,慈恩寺庄严依旧,大殿、金顶、侧殿、斋堂、经堂、地宫,熟悉而又亲切。
沿着去年走过的地方,我又重新的拜了一遍,最后在慈恩寺的小广场上,我和大家一起,静候顿礼大师前来,给我们讲解佛经。



       时间不长,顿礼大师来到讲台,采风团的团员们起立合掌,迎接顿礼大师。

       顿礼大师是一位非常随和、非常幽默、非常具有现代感的一位僧人,在短短的时间里,让大师各我们讲解博大精深的佛经,实在是很难为他。顿礼大师告诉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机会了,要多亲近寺院、亲近僧人,在佛的世界里寻找智慧。

       什么是智慧呢?顿礼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在漆黑的房间里,点燃一盏灯,让灯的光芒照亮整个房间,这光芒就是智慧。”


                                                            讲解佛经的顿礼大师


      禅,不仅给信佛的众生超逸的处世态度,也给了大众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突出自性的禅宗激发大众自立自强,以佛禅心语为导向,促使人们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佛家讲究随缘任运、处处是禅,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提倡“忠义之心”入世,激励人们亲近家人朋友,忠于国家社稷,这是佛家的智慧。

      在大师高僧的世界里,花不一定是红的,柳树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高、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就是大师们一种超越的语言。



                                                        慈恩寺的佛像雕塑

      大洪山慈恩寺的大师高僧们,不像我们想象中枯木一般的老僧入定,而是既具有宝相威严、又有幽默风趣。在他们的心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的活波,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象春风甘霖一般滋润世间。

      有时很严肃、很威严,有时很风趣、很幽默,这正是慈恩寺佛门禅地的特色。



                                                      本文作者在大洪山慈恩寺点蜡烛

      顿礼大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佛家的故事:

      南隐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教授的杯子,杯子被倒满了,而后又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的望着茶水不停的溢出杯子,但是南隐还在一直倒着茶水。教授忍不住了,问南隐:大师,已经漫出来了,不用再倒了!”南隐回答:“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这是佛家的禅意!我仔细的听完大师讲的故事,心里顿然醒悟。


                                                本文作者在大洪山慈恩寺佛像前施礼

      顿礼大师与我们告别,走进了慈恩寺的大门,望着大师的身影,我再次双手合十,恭送大师离去。

      古人这样说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在慈恩寺大师们的眼中,每一个季节都非常的好,禅者懂得顺应自然、顺应天地的变化、顺应春去秋来,顺应斗转星移。



                                                  本文作者在大洪山慈恩寺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之间,就又到了和慈恩寺、慈恩寺的大师们说再见的时候了,挥手告别,转身离去,再回头,慈恩寺在视线里越来越小,最后只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金顶,依旧在我的眼睛里。

       再次离开大洪山,是为了再次来到慈恩寺,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舍与得吧!

       我离开了随州大洪山,我告别了大洪山的慈恩寺,但是我已经把我的虔诚留在了那里,留在了那座美丽的大山,留在了那座宝刹名寺!

       本文作者:香港每日电讯   雪峰




 

(责任编辑:张焱)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