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日电讯讯(CAN记者 雪峰)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因扎根于老百姓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如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祁剧、花鼓戏,瑶族同胞的原生态山歌,独具特色的南方民间剪纸,历史悠久的高沙民间打渔鼓等,涉及音乐、舞蹈、说唱、美术等艺术门类,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今天,给朋友们介绍的,就是洞口县瑶乡一种古老的舞蹈表演艺术--棕包脑。
“棕包脑”是流传于洞口县瑶寨山乡的瑶族习俗舞蹈,因表演者披稻草衣、头包棕叶、神奇诡秘而得名。表演形式风格原始、古朴,装束奇特,舞蹈动作粗犷豪迈、孔武有力,表演人数1至20人不等。主要歌颂对氏族生存发展有大功绩的英雄以及他们为保护自己氏族英勇斗争的精神。
“棕包脑”是一种舞蹈,也是一种武术。整个“棕包脑”表演粗犷雄武,舞者手提棍棒,屈膝深蹲,棍棒飞舞,敏捷有力。蹲时,扫棍、挑棍;转时,挖棍、挠棍;立时,顶棍、劈棍。一进、一退、一折、一转,斜线移动,给人以神秘、原始的美感。据资料显示,“棕包脑”的表演程序分为“祭祀”“单棍表演”“双棍表演”“凳术”“梅山倒立”“驱山鬼、打野兽”“庆祝”等段落,每个段落细节繁多。
“棕包脑”,发源于地处雪峰山腹地的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至今已经近千年的历史。在长塘瑶族中,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棕包脑”的凄美传说。在古时候,雪峰山上住着一位美丽的瑶族母亲,一次在采摘山果时,被凶恶的山鬼掳走。这位瑶族母亲的儿子,决心战胜山鬼,救出自己的母亲。于是,他拜梅山神为师,苦练擒鬼除魔的本领。为了不让山鬼察觉,这位聪明的儿子用棕片包裹脑壳,历经千辛万险,在山峒梅山神的帮助下,儿子终于打败了山鬼,救回了自己的母亲。为了颂扬祖先熏沐救母孝母的大孝美德,瑶族后人每年正月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跳起“棕包脑”舞蹈,歌颂祖先的功德,祭祀瑶族的祖宗,祈福祖先保佑子民,平安健康。
洞口瑶乡“棕包脑”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瑶乡山寨的重要遗存。对研究瑶乡山寨的民俗、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对发掘探讨古朴的瑶族舞蹈及古代武舞的渊源、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棕包脑”成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