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吕伟军在他的红色收藏展览馆里
香港每日电讯 • 香江新闻金华讯(CAN记者 兰晓波 CAN通讯员 潘婷) 在浙江省金华市,有一位以“红色收藏”为己任的传灯人——吕伟军。他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跨越千山万水,收集了上万件与毛泽东主席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相关的珍贵藏品,构筑起一座沉甸甸的“红色记忆宝库”。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份源自血脉的使命与承诺。
一、初心:童年播下的那一颗红色种子
吕伟军浓厚的红色情结,早在永康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煤油灯下便悄然萌芽。他的父亲是位老党员,常在夜晚给他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年幼的吕伟军虽不能完全明白背后的深意,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却如一颗种子,深深植根于心田。那些故事,成为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令他领悟信仰与责任的真意。
如今,走进他的藏品室,就仿佛步入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隧道:1949年开国大典主题针织图依然色彩明艳,1969年的铝制巨型党徽静默矗立,1971年的党史教育挂图笔触依然清晰……“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旧物,而是一个个会说话的时代见证者。”吕伟军轻轻抚过一枚毛主席像章,目光温暖而坚定。在他看来,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对伟人的缅怀与敬仰。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小巧精致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有铝制巨型红色徽章,工艺精湛,见证着人们对伟大领袖的深深敬仰;还有历年党史教育挂图、红色史料、报刊、书籍、伟人像、宣传画、刺绣、瓷器等,品类繁多,琳琅满目。这些藏品,是他花费数十年心血,辗转各地精心搜集而来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都凝聚着他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图:参观展览馆的小学生在门前合影
二、追寻:商海行舟,不忘初心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吕伟军也曾奋力搏击商海。他先后做过木雕、经营过五金、创办过摩托车销售公司、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加入WTO后迅速转向外贸领域,成为当地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行囊中始终放着两样东西——《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他的红色收藏手册。
在深圳华强北,他穿梭于旧货摊点;只为寻找一枚苏维埃时期的徽章。熟悉他的人都这样形容他:“谈起生意雷厉风行,可一见到红色文物,眼神就变得像孩子一样纯粹。”
2010年,为了一套1954年版《毛泽东选集》,他不惜推掉重要会议,驱车两百公里奔赴藏家住处。只因那本书的扉页上,留有某位首长的亲笔题词,凝聚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温度。“那一刻,我觉得一切奔波都值了。”他回忆道。
图:红色收藏展览馆里的部分展品
三、坚守:十年一剑,终成传奇
在吕伟军的众多藏品中,一幅开国大典主题针织画堪称“镇馆之宝”。为求得这幅作品,他历时十年,七次北上河北,一次次登门,一次次被婉拒,却始终没有放弃。
2015年寒冬,他冒着大雪再次站在藏家门前。门内传来一句“你回去吧”,他没有离开,而是在风雪中朗读起《为人民服务》。最终,老藏家被他的执着打动,不仅将绣品托付于他,还赠予一份1949年的《人民日报》号外。
这样的故事,在吕伟军的收藏生涯中俯拾皆是。为搜集各地劳模奖章,他连续三年利用假期走访老工业基地;妻子笑称:“别人出门带特产,他带回来的全是‘红色记忆’。” 图:参观者络绎不绝
四、传承:让革命历史“活”在当下
2019年,吕伟军做出重大决定:将毕生收藏向公众开放。他在金华仙山文化园创办“红传记忆馆”,让更多人知晓藏品背后的故事,让红色历史走出深闺、走入人心。
展览馆一经开放,便吸引市民自发组团观展。参观者涵盖党员干部、普通百姓、老人与孩童。展品宛如时空桥梁,令人们仿若穿梭回烽火岁月,深切感受先烈的英勇坚韧。吕伟军讲解时反复强调:“这些是历史见证与精神传承,愿大家借展览铭记历史,更好迈向新时代。”
开馆当天,88岁的石江村老書記、抗美援朝老战士吕长征摩挲着一只1952年的抗美援朝搪瓷缸,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当年用的啊……当即他便回家,取來自己珍藏的毛主席针织画,拿来一同參展。”这一幕,让吕伟军更加坚信:文物只有在被看见、被感受时,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红色展览:让历史照亮时代人心
对石江村民而言,近距离触碰红色文物,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深感自豪,其愈发珍视红色文化,亦更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当中。他表示:“这座展馆不仅仅是我个人收藏成果的展示,更是一个传承红色基因的平台。我希望通过这些展品,让年轻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老一辈人重温往昔的岁月,将红色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未来,他还计划不断丰富展馆的藏品,举办更多的红色文化活动,让这座展馆成为金华市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图:红色收藏展览馆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平台和基地
五、使命:从个人情怀到时代薪火
如今,吕伟军的红色事业已逐步系统化:红传文化公司推动文物数字化,“红色记忆基金会”正在筹备中,旨在支持革命文物修复与口述历史采集。他常说:“红色基因不能只锁在柜中,更应扎根于心。”
在金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吕伟军团队的“移动红色博物馆”已走进多所中小学。当他看到孩子们认真记录文物故事的模样,仿佛看到童年那个在煤油灯下听故事的小吕伟军——正抬起头,双眼发亮。
“这就是传承,不是简单的交接,而是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
夕阳西下,吕伟军轻轻合上一本1957年版的《共产党宣言》珍藏本。
展厅里,上万件红色文物静默陈列,如同不曾熄灭的星火。窗外,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正欢声笑语地走进纪念馆——他们的身影,仿佛正回应着历史的呼唤,也照亮了未来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