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河工志”

 时间:2025-08-26 18:47 来源:香港每日电讯责任编辑:白絮
   香港每日电讯,香港特别行政区网络新闻日报

       香港每日电讯 ▪ 香江新闻中交三航局讯(CAN通讯员:李家瑜 李志)    淮安新港码头项目的会议室,挂着一本不起眼的灰色笔记本,边角磨得卷起,这是项目部自己的“河工志”。从第一口井动工那天起,就开始记录:滤石型号、滤管布设、抽排间隔、水质变化、井点寿命……一天不落。

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淮安新港三期码头工程作为江苏省内首个内河智慧港项目,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的重要支点。但项目地处运河交汇处,河道多年淤积,地基普遍为淤泥质粉土,饱水性强、稳定性差。为了确保码头基坑干燥,项目团队每次开挖前都必须进行降水抽排。但现实却一再推迟“开工键”——泥沙倒灌、滤管堵塞、井点频繁失效,支撑施工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屡屡受阻。

“换过好几种泵,井内滤管反复堵。”项目经理辛海升回忆那段反复试错的日子,“一边抽水一边浑,水退不下去,土也不敢挖。”井点无效不仅影响作业安全,还严重打乱整个工区结构施工计划。

最初,面对难题,辛海升选择了“写”。每天在会议室里,一井一页地记录施工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参数波动、水质转折。他说:“问题不一定在设备上,也可能在细节里。把每个点都写清楚,才能稳步开展。”

渐渐地,在辛海升的影响下,技术员开始在图纸边缘标注实验对比结果,测量员把每日水位记录贴上墙,安全员也加了一份抽排频率的跟踪表。几周后,会议室那本原本不起眼的灰色笔记,已经成了整个项目团队共写的“施工说明书”。正是因为大家都在同一页纸上标注、记录、比对,项目部才得以把“堵在哪”“浑在哪”“哪口井效果最好”一一看清楚。

         在一页页数据交汇中,技术攻坚组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们不再一味尝试设备替代,而是从传统水工智慧中寻找突破口。借鉴老河工“顺水性、讲滤层”的理念,提出“要像疏导,而不是压制”,决定试验全新的“多级反滤结构井”。他们采用钢筋笼作骨架,外包钢丝渗滤网,并在井壁四周分层填设不同粒径碎石,构建“双层反滤”系统,提升截沙能力和排水稳定性。每一次改动、每一口试井的表现,都被写进了那本灰色笔记,再与原方案逐条对比分析。

“巧通活井”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是在多轮失败、反复试验和日积月累的数据沉淀出的答案。随着记录厚度的增长,技术方案也逐渐清晰成熟。项目部将成果编入作业指导书,推广至全线类似地质区域使用,基坑排水效率显著提升,水工结构作业得以稳步推进。

“我们解决的问题,不是抽水本身,而是搞懂水和泥到底怎么走的。”辛海升合上笔记本,“这是留给下一口井参考的。”淮安自古以治水闻名,老河工干活讲究“看沙识水、顺性施工”,很多经验都是在反复试错中一点点抠出来、记下来的,这本“治水笔记”正是延续了这样的传统。

在项目部办公区,“河工志”文化墙正在搭建。上面贴着不同岗位工友的“施工便笺”:有的写着抽排时间,有的画着粒径分布,也有的干脆用图示标出失败原因。辛海升说,“这些记录,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

窗外,码头施工正酣,水工结构正在一节节推进。那本笔记还没写完,但它已经成了新时代“河工志”的起点。


(责任编辑:白絮)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