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年味折腾没了?

 时间:2023-12-22 13:19 来源:香港每日电讯责任编辑:杨帆
   香港每日电讯,香港特别行政区网络新闻日报

在北宋时期,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就是大诗人王安石。有一次,他在春节时看到了一幅热闹而祥和的景象,这让他特别感动,于是他创作了一首著名的诗《元日》。

在这首诗中,王安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氛围。他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而春风则带来了温暖的气息,人们饮着屠苏酒来迎接新的一年。

接着,王安石又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话描绘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这种生动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和祥和。

整首诗语意通顺,表达清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用词得体,逻辑清晰。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赞美和希望。

在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他在《除夜雪》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除夕之夜的瑞雪景象。他写道:“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这是诗人对雪景的描绘,他以北风、雪为元素,勾勒出一幅冬日除夜的寒意画面。而“嘉瑞天教及岁除”则表达了瑞雪兆丰年的美好寓意,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接着,陆游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这是诗人对新年的期盼和庆祝。他以屠苏酒为引子,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和庆贺之情。然而,他还没有举起酒杯,就已经开始在灯前赶写迎春的桃符,这表现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和迎接新年的热情。

在古代,爆竹声是迎接新年的象征,烟花照亮大地则是庆祝孩童进入新的新岁的时刻。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时,夜空中爆竹炸响,驱走了年兽,大地被烟花照亮,呈现出一片繁荣盛景。这就是陆游在《除夜雪》中给我们描绘的古代新年景象。

         进入近代,年关的脚步临近,村庄中洋溢着孩童们欢快的嬉闹声,仿佛一群小天使在快乐地舞蹈。他们偶尔点燃一支爆竹,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年的脚步已经悄然来临。

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女人们开始细心地清扫各个房间,将床单被褥换洗得干干净净。男人们则忙着打扫院落,清除垃圾,让整个村庄焕然一新。此时,各家各户都变得更加干净整洁,人们不管是有钱没钱,都会用心准备过年事宜。

他们使用自家种植的黄豆、黑豆、小豆,开始生豆芽、磨豆腐。村里人互相帮助,拉出自家圈里养的猪,烧上一大锅热水,开始杀猪、分肉。然后呼朋唤友的赶大集,热热闹闹地准备年货。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年的喜庆氛围中,仿佛每个人都在为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努力。

        在村子里,有一位擅长书写毛笔字的先生。每当有人前来求字,他便支起一张桌子,摆出笔墨纸砚,铺开一张红纸。根据求字人的意愿,他挥毫泼墨,写下对新年的祝福和来年的期盼。每当完成一幅作品,求字人总是笑容满面地拿着对联和喜帖回家。

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浆糊将对联贴在门框上,将六禽兴旺的图案贴在鸡舍猪圈旁,将五谷丰登的图案贴在粮仓上。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里家畜兴旺、五谷丰收。

春节是团圆的时刻,孩子们在外工作了一年,此时也带着妻儿、年货回到了家乡。他们与家人团聚,一起欢度中国的春节。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自从那个为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坚持上书了四年的专家建议被采纳以后,新年就已经“死”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就已经没有了味道,年味淡了,没有了!

​今天,有许多人开始呼吁,呼吁尊重传统习俗,让年味浓一点,让烟火气重回人间,重回春节。

可惜逝去的终将不再回来!

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年味了?

又是谁掐没了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

是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抹去人们民族传统记忆的伪君子们,是那些打着环保旗号消灭民族文化的文化汉奸们。他们一次又一次明目张胆挑战公众的底线,他们得逞了,现在人们对“过年”这个概念正在逐步淡忘。

         再过20年,我们的下一代恐怕再无人知晓中国新年为何物,曾经的春节是个什么样热闹的景象。

被强制遗忘的民族文化,是一种悲哀。

农业耕种,不能焚烧秸秆,那么秸秆里的害虫虫卵就可以成活,土地里就少了一种青木灰的肥料,这就是无良专家所希望的。

草木灰,土地肥,来年粮食堆成堆。这不是某些无良专家希望看到的。

清明节不能烧纸钱,那么这能叫祭奠祖先吗?一句“文明祭祀“就把人们对先祖的思念之情给打发了,让人们对逝去情人怀念的情感寄托何处?

那么不让清明烧纸钱的人,难道和大圣一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瑞典,把新年放烟花当成了一种盛典,人们都尽可能的参与,一起分享新年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幸福。

        比利时的新年庆祝方式,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盛宴。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村镇的高地上便堆起了熊熊的火堆,那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而点燃的希望之火。火堆燃烧着,热烈而明亮,仿佛在诉说着冬天的离去和春天的到来。

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欢聚在火堆周围,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火堆就像一个温暖的怀抱,拥抱着每一个前来庆祝的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力量。熊熊烈火燃烧着,它不仅代表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更象征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待。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比利时的人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热烈的庆祝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他们相信,火堆的燃烧将会带来幸福和安康,让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喜悦。这就是比利时的传统,也是他们对新年的深深祝福。

这样的场景在某些无良专家看来,外国人做这些都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

唯独中国人这样做就不行。

环保是个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全球人们共同的付出,凭什么要这么苛刻中国老百姓?

         我记得以前的春节,大年初一刚刚过完,初二就开始串亲戚的旅程。我们拿着精美的礼品,一家家亲戚走遍,去看望长辈,送上真诚的祝福,让亲情更加深厚。那时候的人们,不是在走亲戚的路上,就是在准备走亲戚的过程中。

然而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似乎变得简单而苍白。亲人之间几乎不再频繁走动,那种浓郁的人情味和亲情似乎已经逐渐淡化。人们似乎失去了信仰,没有了文化的依赖,亲情联系也变得微弱。

那么,究竟是谁在推动这一切的变化呢?是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失去了与亲情的联系,还是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和忽视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或许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发现任何传统文化的消失和新事物的诞生,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刻意推动。

因此从某种角度看,有人似乎让所有中国人孤立。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拥有着5000年的辉煌文明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然而,如今的人们还能记得多少呢?

在这个时代的青年男女,他们热衷于过外国人的节日,却鲜少关注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这些传统节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都承载着悠久厚重的文化历史。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寄托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信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孩子们记住中国的传统节日,让他们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含义。这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历史责任的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华文明的瑰宝代代相传,让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永远熠熠生辉。

本文作者:香港网络媒体记者协会秘书长、香港每日电讯副社长、香港每日电讯副总编辑、香江新闻总编辑  雪峰


(责任编辑:杨帆)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