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幸福源头 水“利”高原 ——谱写黄河治理保护青海水利新篇章

 时间:2022-09-15 16:27 来源:青海新闻网责任编辑:雪峰
   香港每日电讯,香港特别行政区网络新闻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通讯员 张明 报道)   青海作为黄河源头区和干流区,向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优质源头活水,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水塔”,水情特殊,责任特殊。近年来,青海自觉扛起源头责任,努力保护好黄河源头,扎实做好黄河源头及干流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水保护与治理重点工作,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青海力量。

举旗定向,守牢“中华水塔”

青海主动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要求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实施了《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纲要》《关于青海省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青海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等政策措施和重点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为青海省加快水利高质量发展、保护“中华水塔”水生态、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可操作性的行动策划。


2021年8月16日,中共青海省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明确了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的目标。《方案》指出,必须始终把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全方位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切实承担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天下黄河贵德清。九曲黄河,蜿蜒而下,泥沙含量极高的黄河在贵德段却含沙量极低,河水清澈无比。坐落在黄河边的贵德县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清清黄河水作为贵德县的一字招牌更是容不得忽视。面对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贵德县建立健全河湖管护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水陆齐抓、治管并举、标本兼治,232名三级河湖长和126名河湖管护员切实扛起责任,严格执行巡河制度,投入资金1188万元,拆除违法建筑5.42万平方米,整改非法侵占河道设施6.5万立方米,发动群众清理沿河垃圾1400余吨,河湖面貌日渐亮丽。2019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湖长制工作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护好“盆中的水”,也要管好“盛水的盆”。青海深入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黄河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河道采砂、生态基流、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黄河干流循化波浪滩旅游观光园、贵德水车广场、平安富硒桥等一批投资大、整治难的侵占河湖岸线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河湖“清四乱”实现常态化规范化,重拳整治河湖乱象,累计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680项。全省五级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落实6723名河湖长、15980名河湖管护员,设立省、市州、县区三级河长制办公室54个,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机制。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将长江“十年禁渔”、青海湖第六次封湖育鱼等工作纳入河湖长制考核内容。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3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保持优良,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全省河湖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河湖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


西宁市的南川河、北川河连贯起城市的发展,随着一批重点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落地实施,一系列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城区水系景观带也连起了人们身边的幸福河——水景和绿景占全园面积的70%以上的北川河湿地公园、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南川河水际公园、占地508.7公顷的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家门口的幸福河不仅让群众感受到幸福,也为凤头鸊鷉、白鹭、白鹡鸰等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育栖息的地方,人水和谐的画卷正在高原徐徐展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青海聚焦水土流失,将做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利行业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1.1平方公里,实施了3个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在46条河流、2个湖泊、2座水库开展健康评价试点,明确了162座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指标,221座水电站安装了生态基流监控设施,163座引水式水电站落实了生态基流下泄工程措施,河道生态基流保障和监管持续加强,有效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西宁、海北成功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青海湖湟鱼洄游通道等9项水系连通工程逐步建成,湟中区、循化县水美乡村建设试点落地实施,一系列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为母亲河增添绿色。

同时,青海依托梯田建设,形成“梯田+科技+地膜+马铃薯”浅山干旱区农业发展模式、“梯田+科技+青稞油菜豌豆燕麦”脑山区农业发展模式和“梯田+科技+土地流转给企业+药材”集约特色种植发展模式,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水土保持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全省水利行业还积极打造“小流域+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种植养殖”模式的小流域精品工程,强化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与营造宜居环境、加强科技示范、支撑城镇化建设进程、助推旅游业发展相协调,维护高原生态安全。水土保持工程已成为广大山丘区群众实实在在的温饱工程、致富工程和乡村振兴建设的基础工程。

人民至上,做好水安全保障

2022年6月18日,引大济湟工程西干渠32号隧洞胜利贯通,这标志着经历了青海解放初期、改革开放、新时代三个重要阶段,引大济湟工程六大子项目水脉将全部打通。其中,黑泉水库工程已建成发挥效益20多年,累计向西宁市第七水厂累计供水24047.00万m³,共调蓄水量66.09亿m³,向下游河道累计生态基流补水28016.28万m³。截至目前,引大济湟工程已向大通县、互助县、乐都区部分乡镇累计供水2043.83万m³。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十年来,青海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增进民生水利福祉中践行水利使命,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建设“引黄济宁”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支持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续建、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及配套、连通配套工程等,基本建成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供水网络;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牧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民生水利得到发展。截至目前,初步形成了2196处集中式工程、3.89万处分散式工程的供水保障体系,全省累计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476万人(次),全省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达到80%和94%。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青海省水利厅饮水安全保障扶贫工作办公室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青海持续开展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全省260.6万农牧民群众、涉及30.14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得到巩固提升,实现绝对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清零”目标。全省农村牧区人口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水质明显得到改善,彻底告别了为吃水发愁、缺水找水、人驮牛拉的历史,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清零”目标已经实现,因水致贫的突出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水利重要支撑和保障。

善于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暴雨来了,赶快撤离!”8月12日,海东市民和回族自治县水利局收到气象预报——13日、14日局部强降雨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立即发布预警信息,马上安排群众转移!随着一阵急促的敲锣声、吹哨声和警报声,民和县峡门镇阳坡村的村民们迅速而有序地按照平日演练的转移路线向安置点撤离。全县126个山洪灾害危险区群众600多户2000余人在暴雨前安全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青海坚持以“防”为主,做好“预”字文章。黄河干流青海段沿岸是青海汉、藏、回、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区和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区,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个别河段冲刷、崩岸现象严重,为改善黄河干流水情水势,保障沿黄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启动黄河干流青海段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护岸建设151.3公里、堤防29.578公里,完成干流河道治理长度140公里,涉及人口7.57万、耕地3.81万亩、林地1.88万亩、草地3.27万亩、公路56公里。加快水库安全鉴定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黄河防洪堤防(护岸)工程全面建成,治理河长近80公里,在2019至2020年黄河洪水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暴雨洪水中,全力抓好“四预”措施,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联合会商,强化水雨情监测报送和分析研判,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县级以上实现全覆盖。

紧抓群防群治,以县为单元,持续开展宣传、培训、演练和水旱灾害预案修订完善等工作,完成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编制,203座水库(含水电站)“三个责任人”“三个重要环节”全部落实,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坐落在黄河边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民宿第一村”——来玉村,有一座水文化主题公园格外引人注目,入口处的全国节约用水吉祥物“霖霖”、自动化感应的宣传扩音设备、随处可见的节水宣传标牌和节水器具与当地的生活与风情景观融为一体。尖扎县依托黄河沿岸地理资源的独特优势,将节水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了黄河之滨少数民族节水样板县,节水意识真正走入了牧民家中,群众心中。

黄河九天,润泽华夏。青海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四水四定”,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连续五年达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能九龙治水,《青海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青海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青海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实施方案》相继出台,省级节水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领域的节水工作得以统筹推进。

水利行业在行动,全社会在参与!西宁、格尔木、德令哈获得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19个县(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累计创建51家水利行业节水机关、680家省级节水型单位、304个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16家省级节水型企业和3所省级节水型高校,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文化传承,水脉绵延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寻舞三江源”藏舞表演、康巴艺术节格萨尔王杯赛马……2021年8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活动在美丽的巴塘河边拉开帷幕,这是一场草原人民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保护三江源“击鼓传唱”的盛大仪式。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崇山敬水、乐山乐水,水文化与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织演绎,崇山敬水的传统在这里绵延生息。

《山海经》记载,“昆仑之丘,河水出焉”。三江并流、雪山巍峨,草原广袤而富饶。青海将水文化作为保护三江源的重要切入点,《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黄河上游千里保护带工程。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文化,延续江河源文化脉络,青海以河湟文化、禹王传说、喇家遗址、引黄灌溉等为重点全面开展水文化资源普查,以湟水古渡、百眼名泉、小高陵梯田等为重点实施水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恢复,深入挖掘水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回首过去,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步履坚定,努力建设“幸福河”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青海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大河”持续东流作出江源贡献,谱写黄河治理保护的青海水利新篇章。


(责任编辑:雪峰)
------分隔线----------------------------

 

{dede:sql sql='Select content ,substring(content,1,300) from dede_arctype where id=1'} [field:content function='cn_substr(html2text(@me),460)'/]... {/dede:sql}